相关联是什么意思:不止是“沾边”

期货研报 (7) 2天前

相关联是什么意思:不止是“沾边”_https://www.fsyjjx.cn_期货研报_第1张

“相关联”这个词,听着简单,但实际工作中,尤其是在信息梳理、内容策划或者产品设计里,很多人会陷入一个误区,觉得只要有点“边”,沾点“亲戚”,就算是相关联了。其实,这远比这要复杂和微妙得多。

在我看来,相关联,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“貌似”相似,或者仅仅是概念上的“碰巧”挨到一起。它更像是事物之间一种内在的、有逻辑的、能够互相支撑或者互相影响的纽带。这种纽带,能够让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更有效,让决策更明智,让用户体验更顺畅。

比如说,我们做内容推荐,很多时候会碰到一个问题:用户看了关于“家庭装修”的内容,然后我们推荐了“室内设计风格”,这个当然是比较直接的。但如果用户刚看了“新手学做饭”,我们紧接着推荐了“高级西餐烹饪技巧”,这中间的关联度就弱了很多。后者虽然也和“做饭”有关,但中间缺少了一个自然的、用户能够接受的过渡,这种关联,更多的是一种“同类”,而不是一种“递进”或者“补充”的相关联

理解关联性的不同维度

在我多年的工作经验里,我发现相关联可以从好几个维度去理解。最浅层的,可能就是概念上的“同类项”,就像刚才说的“做饭”和“烹饪技巧”。再深一层,就是功能上的“互补性”或“支撑性”。比如,讲到“手机摄影”,那么“手机脚架”、“外置补光灯”这些配件,就是和“手机摄影”功能上高度相关联的。它们的存在,直接服务于、并且提升了“手机摄影”这个核心功能的使用体验。

还有一种是用户行为上的“连贯性”。用户在完成某个任务时,会有一系列的操作和需求。比如,在网上购物,用户搜索了“跑步鞋”,之后可能会关注“运动袜”、“速干衣”或者“跑步记录APP”。这种相关联,是基于用户整个行为流程的逻辑推演。抓住了这种连贯性,我们才能做出更贴心的推荐,或者设计出更流畅的用户路径。

我们曾经在做用户调研时,就发现很多人在buy某款高端耳机后,会紧接着关注“便携式耳机收纳盒”、“无损音频播放器”这类产品。这不是因为这些东西和“耳机”本身长得像,而是因为它们能解决用户在使用耳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,或者能进一步提升耳机的使用体验。这种相关联,其实就已经触及到了用户潜在的需求。

我们是如何寻找和构建“相关联”的

在实际操作中,找寻和构建相关联,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是一项挑战。我们得避免那种“为了关联而关联”的牵强附会。有一次,我们为一个专注于“健康饮食”的平台做内容规划,团队有人提议,可以多介绍一些“室内绿植”,理由是“植物也与生命健康有关”。当时我没立刻否定,但心里觉得不对劲。虽然植物对环境和人的心情有积极影响,但跟“吃什么更健康”、“怎么吃更有营养”这种核心命题,关联性就太远了,用户在搜索“健康饮食”时,大概率不是在找养植物的经验。

我们更倾向于从用户需求出发,去挖掘相关联。比如,用户在寻找“家庭装修避坑指南”,那么“劣质建材识别”、“施工常见问题”、“合同陷阱解析”就属于强相关联的内容。这些内容能够直接帮助用户规避风险,完成他们“装修不踩坑”的目标。所以,在做内容或者产品设计时,我会反复问自己:这个东西,和用户想完成的核心任务,或者想解决的核心问题,到底有多紧密的contact?它是否能让用户离他们的目标更近一步?

我们有个项目,就是围绕“家庭储蓄”这个主题展开。初期,我们发现用户在关注“如何省钱”的同时,也会对“如何理财”表现出兴趣。但“理财”太宽泛了,于是我们进一步细分,发现很多用户在讨论“家庭储蓄”时,会提到“子女教育金”、“养老规划”等具体场景。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相关联。我们就能围绕这些场景,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储蓄和理财建议,而不是泛泛而谈。

误区与实践中的挑战

我见过太多因为对相关联理解不深而导致项目效果不佳的例子。最典型的就是一些电商平台,为了追求“丰富性”,把完全不搭界的产品放在一起推荐。比如,用户刚买了婴儿奶粉,你给他推了一个“汽车保养手册”。这哪是相关联,简直是干扰。用户会觉得你的推荐系统根本不了解他。

还有一个挑战在于,相关联不是静态的,它会随着用户需求、环境变化而演变。曾经我们认为“手机游戏”和“外设手柄”是强相关联,现在随着移动游戏的发展,很多游戏本身优化得非常好,不再那么依赖手柄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观察、去分析,去调整我们对相关联的理解和应用。这不像写一个固定公式,而更像是在动态中寻找规律。

有时候,我们也会尝试去创造一些新的相关联。比如,将看似不相关的领域进行结合,创造出新的用户价值。这需要大胆的设想和细致的验证。但前提是,这种创造的相关联,最终还是要落在用户能够理解、能够接受、能够从中获益的层面上。

如何判断一个“关联”是否真的有效

那么,怎么去判断一个相关联是否真的有效呢?我觉得有两个关键点。第一,用户是否能自然地接受并理解这个关联。它不是你单方面的“我觉得”,而是用户在信息流或者产品功能中,能够顺理成章地看到它。第二,这种关联是否能带来实际的价值,无论是信息获取的效率提升,还是问题的解决,亦或是用户体验的优化。

我们衡量相关联的有效性,通常会看一些数据指标,比如用户在推荐内容上的点击率、转化率,或者在产品路径上的流失率。如果用户看到某个关联推荐后,愿意继续深入了解,甚至转化为实际行动,那这个关联就是有效的。反之,如果用户对此毫无反应,甚至觉得奇怪,那这个关联就值得怀疑。

总而言之,相关联是一个贯穿于信息传播、产品设计、用户体验等诸多环节的核心概念。它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用户的需求和行为模式,用一种更加精细化、更具逻辑性的方式去构建和应用,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堆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