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究竟进口多少原油?这数字背后,比你想的要复杂

期货研报 (11) 21小时前

我们究竟进口多少原油?这数字背后,比你想的要复杂_https://www.fsyjjx.cn_期货研报_第1张

很多人一聊到能源安全,绕不开“我国石油进口比例是多少”这个问题。这个数字,好像是个公开的秘密,但真要掰开了揉碎了说,就不是那么简单了。印象里,这几年大家讨论得挺多,好像比例一直在往上走,但具体到多少,不同来源的数据,有时候还真有点出入。这事儿,咱们做实际工作的,心里都有本账,但对外说起来,总得有个靠谱的说法。

数字本身,只是冰山一角

咱们先说说这个“比例”是怎么来的。一般来说,我们统计的是当年国内石油消费总量,再除以当年进口的原油量。听着简单,但这里面涉及的统计口径、数据采集、以及有没有算上一些中间品,都可能导致最终数字有那么一点点偏差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内部做过一个关于长三角地区炼油厂原料供应的分析,当时就发现,不同口径下的进口量,差异虽然不大,但足以影响到对未来采购策略的判断。

而且,这个比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。它受国际油价、国内产量、炼油能力、国家战略储备政策,甚至地缘政治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。就拿这几年来说,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,对成品油的需求总量可能没那么夸张的增长,但老旧的油田产量下降是客观事实,这就逼着我们得从外面引进更多。我见过不少报告,里面都会给出一个大概的数字,比如“超过XX%”,但具体是70%,还是75%,甚至80%,这中间的几个百分点,对于国家能源安全的评估,以及对我们这些具体操作的人来说,意义可是大不一样。

另外,还有一点也很关键,就是咱们进口的不全是“原油”。有时候,为了满足国内炼厂的需求,或者应对国际市场上的某些套利机会,我们也会进口一些半成品油,甚至是炼油催化剂之类的。这些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“原油”,但它们同样是我们能源供给体系的一部分,怎么把它们纳入统计,有时候也得费点脑筋。

别只盯着比例,还得看“怎么用”

光看进口比例,其实是有点片面。更重要的,是我们如何利用这些进口来的石油。我记得以前,很多炼厂设备比较老旧,只能炼制一些轻质原油,而国际市场上,重质原油价格通常更便宜。这就导致了一个情况:即使我们进口比例不高,但因为只能消化相对昂贵的轻质油,能源利用效率反而不高。后来国家大力推动炼油产业升级改造,就是要让国内炼厂能够炼制更多种类的原油,包括那些价格更具优势的重质油,这样才能在保持一定进口比例的同时,把钱花在刀刃上。

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,是关于战略石油储备的。大家可能都知道,国家有战略储备库,但具体的储备量和动用机制,对外都是保密的。我们知道,在国际油价高企的时候,动用一部分储备,可以起到稳定国内市场的作用。反之,在油价低迷的时候,适量采购并充实储备,又能起到“压舱石”的作用。所以,这个“进口比例”,也跟国家在不同时期对战略储备的考量有关。有时候,即使国内产量能满足一部分需求,但为了储备需要,我们还是会保持一定的进口规模。

我们平时接触到的,不仅仅是数字,还有背后实际的贸易流、物流、以及炼厂的生产计划。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项目,就是在分析不同供应来源的可靠性。那时候,我们就发现,即使某个国家的石油产量很高,但如果它地缘政治风险也高,或者运输距离远、运费高,那我们对它的依赖程度,就不能光看数量,还得考虑稳定性。所以,当我们讨论“我国石油进口比例是多少”时,其实也在间接地讨论,我们在分散风险、确保供应链安全方面,做得怎么样。

炼油能力的“刚性需求”

说到炼油,这又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。我们的炼油能力,其实是一个相对“刚性”的需求。就算我们石油产量有所突破,或者新能源发展得再快,只要国内的经济还在运行,工业还在发展,对汽油、柴油、航空煤油这些成品油的需求就不会消失。而国内的油田,产量有限,而且很多是属于老油田,产量在自然递减。这就意味着,即使我们努力增产,但要完全满足国内的成品油需求,基本上是不可能的。

所以,我们必须依靠进口。而进口多少,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国内炼油厂的总产能。我记得有段时间,国内新建了很多大型炼油项目,这一下子就把原油的需求量推高了不少。那时候,为了保障这些炼厂的原料供应,进口量自然就得跟着上去。反过来,如果哪天国内出现炼油产能过剩,或者某些炼厂因为环保升级、技术改造而暂时停产,那对原油的进口需求,也可能出现短暂的波动。

这背后,还涉及到石油化工。炼油厂不光生产成品油,还会生产很多化工原料,比如乙烯、丙烯等等。这些都是制造塑料、化纤、橡胶等下游产品的基础。所以,国内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水平,也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原油的进口需求。如果石油化工发展得好,对原油的需求自然就更大,这也会间接推高我们进口的比例。

能源结构调整与未来展望

当然,我们也不能忘了,国家一直在强调能源结构的优化。虽然目前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依然不小,但也在积极发展天然气、煤炭清洁利用、以及各种可再生能源。从长远来看,这确实会分流一部分石油的需求。但短期内,考虑到经济发展的惯性、工业领域的用油需求,以及交通运输领域对传统燃油车的依赖,石油的地位依然稳固。

我们接触到的很多油品贸易商,他们都在密切关注国际油价的波动,以及国内政策的变化。有的时候,国家会出台一些鼓励国内勘探开发的政策,希望能提高本土产量,减少对外依赖。但你也知道,国内的石油资源禀赋,跟一些中东国家没法比。要在提高产量上取得突破,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时间。所以,在可预见的未来,保持一定的石油进口比例,依然是我们能源安全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我个人觉得,与其总是纠结于“进口比例是多少”这个数字,不如更关注这个比例背后所反映出来的,我们国家在能源战略、产业升级、技术创新、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努力和挑战。这数字,它就像一个体检报告,告诉你身体的某个侧面,但真正要健康,还得看整体的调理和日常的保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