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在谈论“陆金所零活宝怎么样”,往往容易陷入两种极端:要么觉得是银行的零存整取升级版,安全稳健;要么就把它妖魔化,觉得是某些“高风险”的影子。我刚接触这块业务那会儿,也是有点懵,尤其是在那个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的年代,各种新名词、新模式层出不穷。今天就随便聊聊,算是把我这几年里,摸爬滚打的一些心得体会,或者说是一些“坑”和“甜头”,分享出来,大家听听就好,具体怎么投,还得看自己。毕竟,这玩意儿不是每个人都适合,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承担它潜在的风险。
陆金所的零活宝,说白了,就是一种低风险、高流动性的一种理财产品,它的核心卖点就在于“零活”。我理解这个“零活”,有两层意思。第一层,是资金的灵活性。你把钱放进去,不像一些定期理财,说好了几个月甚至几年,期间想取出来,要么损失收益,要么根本就不能取。零活宝的好处在于,大部分情况下,你赎回的时候,钱很快就能到账,哪怕是工作日,也很快能看见余额变化,这种即时性,对于手里资金周转需求比较高的人来说,确实是个不小的吸引力。
第二层“零活”,可能更多体现在它底层资产的配置上。它对接的通常是一些货币市场基金或者短期债券基金。这类基金的特点就是风险相对较低,收益也比较稳定,通常会比银行活期存款的利率高一些,但又远不及股票或者一些高风险的理财产品。我曾经看过一些零活宝对接的基金的招募说明书,大部分都是些短期票据、国债之类的,这些东西风险确实不高,但收益也就能跑到个2%-3%左右,具体会浮动,这玩意儿跟着市场走,不可能给你个旱涝保收的固定收益。
不过,说到“零活”,我也遇到过一些情况。比如,在某些特殊的市场波动时期,虽然整体风险可控,但如果你赎回的时机不太巧,比如遇上基金公司集中处理大额赎回,或者市场发生了一些小幅的短期震荡,那你想立刻拿到钱,或者说你希望它像银行活期一样,随时随地都能拿到原先一分不差的本金,那可能就得稍微等等,或者收益上会有那么一丢丢的浮动。虽然陆金所一直宣传它的流动性很好,但市场总归是市场,规则是死的,但市场是活的。我更倾向于把零活宝看成一个随时可以“取”的低风险浮动收益产品,而不是一个绝对保本的活期存款。
很多人问“陆金所零活宝怎么样”,其实最关心的还是收益。我得说,如果你是冲着一夜暴富去的,那零活宝肯定不适合你。它的收益率,我印象里,大部分时间是在2%到3.5%之间波动,具体数字会根据市场资金面、政策导向等等有细微变化。举个例子,前几年市场资金比较紧张的时候,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会往上蹦一蹦,能接近4%;到了牛市,大家更喜欢炒股票,钱都往股市里流,那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就相对平淡一些,可能就在2%多。我当时投进去的钱,如果按年化算,基本就是这个范围。
刚开始接触的时候,我也尝试过把一部分闲钱,比如几万块,放进去,想着能比银行活期多赚一点,同时又不用担心像股票那样跌得稀里哗啦。那时候,银行活期也就0.3%左右,而零活宝能到2%多,这笔收益差,在当时来看,已经非常可观了。而且,它的收益是按日计算,然后每月分配的,复利效应虽然不明显,但看着账户里的数字一点点涨,总归是个心理安慰。
不过,我也遇到过这么一个情况。有一次,我看到某款对接的基金收益率突然跑到4%以上,当时我挺好奇的,就去查了下它的持仓,发现里面有少量配置了一些期限稍长一点的债券,这类债券在市场利率下行的时候,价格会上涨,所以基金的收益率就会暂时性地拉高。但这背后也意味着,一旦利率反弹,或者市场对这类债券的判断发生变化,它的净值也会跟着下跌。虽然整体风险依然不高,但我当时就心里有数了,不能只看眼前的收益率,还得关注一下它底层资产的构成和潜在的风险敞口。这大概就是“专业”和“非专业”之间,看问题的角度差别吧,非专业可能只看数字,专业点的,还得琢磨琢磨数字背后的逻辑。
谈到风险,我觉得这是聊“陆金所零活宝怎么样”绕不开的话题。虽然陆金所平台本身是信誉比较好的,而且零活宝对接的也多是货币基金,这类基金有“保本”的宣传,但现实并非如此绝对。我之前就有朋友,在别家平台类似的货币基金上,遇到过“万份收益为负”的情况,虽然金额不大,但心里总归有点不舒服。零活宝的募集说明书里,通常都会写明“本基金净值可能发生波动,投资者可能损失本金”。这句话是真的,虽然在大部分时间里,它表现得像个“硬币”,但偶尔也可能出现“软腿”的情况。
我个人一直秉持一个观点,任何理财产品,只要它承诺高于银行定期存款的收益,就一定伴随着一定的风险。零活宝也不例外。它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。第一,是市场风险。如果宏观经济出现剧烈波动,或者央行大幅调整利率,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和净值都会受到影响。第二,是流动性风险。虽然陆金所会努力保证赎回的顺畅,但在极端情况下,比如市场恐慌情绪蔓延,大量投资者同时赎回,基金公司为了应对,可能不得不卖出一些资产,这时候就可能造成资产价格的下跌,从而影响到投资者的赎回价格。
在我看来,陆金所的零活宝,风险等级属于较低的范畴,但不能完全等同于银行的活期存款。我把我一部分应急的闲钱,或者是短期内不确定使用但又想赚点收益的钱,会考虑放一些进去,但绝不会把我的“保命钱”全部压在这里。这是一种平衡,既要追求一定的收益,又要保持心理上的安全感,不至于因为一点小波动就坐立不安。
从操作层面来说,陆金所的APP用户界面还是很友好的,把零活宝的功能做得比较清晰。我一般就是打开APP,找到零活宝的入口,输入金额,确认,整个过程非常顺畅。而且,你可以设置自动转入,比如我每个月发工资后,就会自动把一部分钱转进去,省去了我手动操作的麻烦。这种自动化设置,对于我这种有时候会“懒癌发作”的人来说,简直是福音。
当然,也有一些小细节值得注意。比如,你赎回的时候,会有一个到账的时间提示,一般是T+1或者T+2工作日。虽然我说它“零活”,但这个“零活”是相对的,不是24小时随叫随到的那种。我曾经有一次,急着用钱,结果发现还没到账,当时心里就有点小着急,后来才反应过来,这本来就有个处理时间。还有,不同时间段转入的资金,它的收益计算起点可能不一样,这个在APP里通常会有详细说明,我每次转入都会习惯性地看一眼。
我记得有一次,陆金所为了推广,还搞过一些充值返现或者加息券之类的活动,虽然金额不大,但也能感受到平台为了吸引客户所做的努力。这些活动,对于一些小额投资者来说,也是一个增加收益的小手段。不过,我也遇到过某些活动规则比较复杂,需要仔细研读的情况,这在理财产品推广中也算常见,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,不能光想着天上掉馅饼。
如果非要说“陆金所零活宝怎么样”,那我就得把它和市面上其他类似的产品做个比较。首先,跟银行的活期存款相比,零活宝的优势非常明显,就是收益率高,而且是按日计息,流动性也基本能满足日常需求。银行活期那么低的利息,我基本是不屑于放钱进去的,那点利息还不够塞牙缝的。但是,银行的定期存款,它安全感更强,虽然收益率比零活宝也高不了多少,但起码写着“保本保息”,心理预期更稳当。
再比如,和一些余额宝类的货币基金相比,陆金所的零活宝,从用户体验上,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一定优势的。陆金所作为一家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平台,它的APP设计更成熟,产品线也更丰富,你可以在一个APP里完成很多操作。而很多货币基金,可能只是支付宝或者微信里一个小的入口。当然,从收益率和风险的本质来说,它们底层资产都是类似的货币市场基金,差异不会特别大,关键看你更看重哪个平台的综合服务能力。
我之前也尝试过把钱从零活宝转到其他地方,比如看到某个银行理财产品有不错的短期收益,或者某些互联网平台的定期宝。但最后,我发现,很多时候,我还是会习惯性地回到零活宝,主要是因为它的便捷性和相对稳定的表现。我不需要去研究太多复杂的基金净值波动,也不需要担心它会不会突然爆雷,它就像一个可靠的“储蓄罐”,只不过这个储蓄罐还能给我带来一点点额外的收入。当然,这是一种个人偏好,不代表适合所有人。
总的来说,我怎么看“陆金所零活宝怎么样”?我觉得它是一个挺不错的“过渡性”产品。对于那些手头有一些闲钱,又不想承担股票、基金那样的高风险,但又看不上银行活期那点利息的人来说,零活宝提供了一个相对平衡的选择。它的优点在于流动性好,操作便捷,风险可控,收益比活期高。但也要清楚,它并非绝对保本,收益率也受市场影响,不能期望过高。
我当年刚开始接触的时候,也是一步步摸索过来的,也踩过一些小坑,比如对收益率的预期过高,或者对赎回的到账时间不够了解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也慢慢摸清了它的脾气,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,把钱放在这里是比较合适的。我现在的使用方式,更多是把它当作一个“零钱罐”,但比普通银行活期更“会生钱”。
如果你还在纠结“陆金所零活宝怎么样”,我建议你,先了解清楚自己的资金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。如果你的钱短期内可能需要动用,又想赚点小钱,那可以考虑。如果你的目标是追求更高的收益,那就需要考虑其他风险更高但潜在收益也更大的产品。关键在于,别盲目跟风,也别过度妖魔化,就把它看作一个在你理财工具箱里的一个选项,根据你的实际需求来使用,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。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