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客房毛利率多少?”这问题,问得太普遍了,但要给个标准答案,真是难。不少人一上来就问“我们酒店客房毛利率应该在多少才算正常?”或者“我看到别人家的毛利率很高,是不是我这里有问题?”。说实话,这就像问“我这块地种什么作物才能卖出最高价?”一样,得看具体情况。
很多人理解的客房毛利率,就是客房收入减去直接成本(比如水电费、布草洗涤费、一次性用品之类的)再除以客房收入。没错,这是最基础的算法,也是最容易被拿到台面上比较的数字。但问题就出在这里,这个“简单”的数字,太容易被操纵,也太容易让人忽略掉一些关键的细节。
我见过一些酒店,硬生生地把一些本该计入客房直接成本的费用,比如某些清洁剂、小件易耗品,划分到了其他部门的成本里,这样一来,客房毛利率自然就上去了。但你想想,这些东西本来就是服务客人,消耗在客房里的,这么做,虽然账面上好看,对经营决策的指导意义就大打折扣了。
更别提还有一些隐性的成本,比如由于房间维护不及时导致的客人投诉、换房,这些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,很难精确地算进“客房毛利率”里,但它实实在在是影响酒店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。所以,看到一个光鲜亮丽的客房毛利率,我心里总会先打个问号,得扒一扒背后的构成。
我们经常说的“平均水平”或者“行业标准”,其实在酒店业尤其难以界定。你想,一线城市五星级酒店的客房成本,跟一个三四线城市经济型酒店的客房成本,能一样吗?别的不说,光是人工成本,水电费,还有当地物价水平,就能拉开巨大的差距。
再者,酒店的定位也至关重要。一个主打商务的酒店,可能客房收入里,有一部分是会议套餐打包进去的,那么这些额外提供的服务,是否要完全剥离出来,只算纯粹的房费?还有一些酒店,会提供一些增值服务,比如欢迎水果、免费饮品,这些成本的核算方式,不同酒店的管理层可能就有不同的想法。
我之前在一家连锁酒店管理过,每个城市的门店,客房毛利率的“正常范围”都会有所不同。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一个统一的标准,而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,比如当地的人工成本、水电价格,还有主要客源的消费习惯,来设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。
其实,单看客房毛利率,对于我们一线经营者来说,更多的是一个内部管理的指标。更关键的,还是得看整体的经营利润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净利率”。为什么这么说?
举个例子,一家酒店,客房毛利率很高,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布草质量特别好,采购价很低,洗涤成本也控制得极严。但如果因为布草陈旧,客人投诉频繁,导致客人满意度下降,最终影响了复购率,甚至需要频繁更换布草,那这个“高毛利率”还有什么意义?
又或者,一家酒店为了降低直接成本,在清洁用品上偷工减料,结果导致房间的卫生状况不佳,客人投诉,影响酒店的口碑,长此以往,客流量下降,这部分的损失,远比你省下的那点清洁用品成本要大得多。
所以,我们不能仅仅盯着客房的毛利率数字,更要关注它背后反映出来的运营效率、服务质量以及客户满意度。最终,这些都会体现在酒店整体的盈利能力上。
控制成本,是酒店经营永恒的主题。但怎么控,就很考验功力了。有些人一提到控制成本,就想到砍采购价,或者减少员工的福利。这种做法,短期内可能看到一点效果,但长期来看,往往得不偿失。
比如,过于追求低价采购,买回来的布草洗几次就破损,维护费用反而更高。员工福利待遇差,积极性不高,服务质量自然就下降,这都是看不见的成本。
在我看来,真正的成本控制,是在保证服务质量和客人满意度的前提下,优化流程,提高效率。比如说,合理安排布草的洗涤和更换周期,找到性价比最高的洗涤服务商,或者投资更节能的设备,这些都是能实实在在降低运营成本,同时不影响客人体验的做法。
我们内部在评估的时候,不仅看客房毛利率,还会看每一项直接成本占客房收入的比重,比如水电费占多大比例,洗涤费占多大比例,这些细分指标,更能帮助我们找到成本控制的症结所在。
既然没法给一个普适的“标准”,那我们该怎么给自己定位呢?我认为,与其追求一个固定的数字,不如把目光放在“趋势”和“可比性”上。
首先,看自己酒店的历史数据。这个月的客房毛利率跟上个月比,跟去年同期比,有没有在合理的波动范围内?如果突然出现异常的升高或降低,就需要立刻去查原因。是季节性因素?还是市场变化?或是内部管理出现了问题?
其次,要进行同行对比,但要注意“同行”的定义。你要比较的是地理位置相近、档次类似、客源结构相似的酒店。如果拿一个五星级酒店的毛利率去对比一个经济型酒店,那显然是不合适的。我们常常参考一些行业报告,里面会有不同类型酒店的平均毛利率区间,可以作为参考,但切记,那只是一个“参考点”。
最重要的是,关注那些能直接影响客房毛利率的关键环节,比如客房的能源消耗(水、电、暖气),布草的损耗率和洗涤成本,以及客房用品的采购和使用效率。把这些环节做好了,你的客房毛利率自然会往一个比较健康的水平发展。
总而言之,客房毛利率多少,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更多的是一个动态的、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去分析和管理的指标。关键在于理解数字背后的逻辑,关注细节,并始终以提升整体经营效益为最终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