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高效展业”,这几个字说起来容易,但真要落地,不少刚入行的贷款专员就有点摸不着头脑。好像总是在低效地重复劳动,客户不见得多,成交更是难。问题到底出在哪儿?是渠道不行,还是自己不够努力?今天就聊聊我这些年踩过的坑,以及一些觉得还算有点用的法子。
刚开始做这一行,很多人包括我自己,觉得只要我够拼,每天打够一定数量的tel,发够一定数量的短信,自然就能出单。这没错,努力是基础。但你会发现,有些同事,好像花的时间不比你多,但客户量和成交量就是比你高。这就说明,我们得区分“勤奋”和“高效”。死记硬背话术,一股脑儿地群发信息,看上去很忙,但效果往往差强人意。客户真正想要的,是解决问题,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,而不是被一堆标准化的宣传词轰炸。
很多时候,我们在tel里滔滔不绝,讲了一大堆贷款的优势、利率多低、审批多快,但对方听完可能还是没明白这钱到底能不能贷到,或者自己适不适合。这就本末倒置了。我们不是卖东西,我们是提供一种金融解决方案。所以,理解客户的需求,比单纯地介绍产品本身要重要得多。
还有一种常见误区是,只盯着“量”。比如,某个渠道据说客户反馈不错,就一头扎进去,不看质量,只管往里推。结果呢?大部分客户都资质不符,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,还可能因为过度骚扰引起客户反感,影响口碑。得不偿失。
高效展业,首要的就是要“找对人”。别想着一夜之间搞定所有潜在客户。想想我们自己的工作,哪个岗位不是需要点专业知识和特定需求才能匹配上的?贷款也一样。如果我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,我可能对个人消费贷不太敏感;但如果我是一家小微企业主,我急需一笔周转资金,我就会非常关注经营贷、抵押贷这类产品。所以,我们在获客的时候,得有初步的判断。
怎么判断?这就要回归到我们公司自身的产品线。我们主要做的是什么?个人经营贷?还是房产抵押贷?或者是信用贷?不同类型的产品,它的目标客群画像是不同的。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家产品有非常深入的理解,知道它能解决什么问题,适合哪些人群。然后,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寻找这些人群。
在我看来,与其去海撒网,不如精心织网。比如,如果你主攻的是房产抵押类贷款,那你可以去研究一下近期哪些区域的房产交易比较活跃,哪些楼盘的业主可能存在置换或资金需求。或者,和房产中介建立contact,他们的客户群体本身就有很强的房产交易需求,转化率会高不少。这比漫无目的地去打陌生tel,效率要高出几个量级。
一旦我们找到了潜在客户,接下来就是如何建立信任,让对方愿意跟你聊下去,甚至委托你来办理。这里面,细节真的非常重要。很多人以为,只要价格有优势,产品好,客户自然就来了。但实际上,在我们这个行业,信任感往往是第一位的。
举个我自己的例子,有一次接触到一个客户,他之前因为一些原因,在别的机构办理贷款的时候遇到过麻烦,对整个流程都比较警惕。我当时没有急着推销产品,而是花了大量时间去了解他的顾虑,耐心地解释整个流程,包括可能遇到的风险点、每个环节需要准备什么材料,以及我们公司是如何保障客户信息的安全。我甚至主动提供了一些我之前成功办理的案例(当然,是经过客户授权的)。
这种细致和负责任的态度,最终打消了他的疑虑。他后来跟我说,之所以选择我,不是因为我的利率最低,而是觉得我看起来“靠谱”。所以,专业地解答问题,诚实地沟通,不夸大其词,不做出无法兑现的承诺,是建立信任的基础。很多时候,你提供的信息越透明、越细致,客户反而越放心。
“渠道”是展业的生命线。但什么是好的渠道?这很考验一个贷款专员的判断力。不是所有听起来“人多”的渠道都适合。比如,一些低端的获客平台,虽然来客量大,但客户质量参差不齐,很多都是抱着“试试看”的心态,转化率极低,反而耗费大量精力。
我一直觉得,与其追求“广”,不如追求“深”。找到几个和你目标客户画像高度契合的渠道,然后把它们“吃透”。比如,我曾尝试过与一些商会、行业协会合作。这些组织里的成员,往往有相对集中的经营需求,并且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背书效应,一个好的推荐,就能带来好几个客户。
当然,线上渠道也必不可少。像一些垂直领域的论坛、社区,或者是一些商业资讯类APP,用户本身就对商业信息和金融服务有较高关注度。在这些地方,通过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分享(比如关于企业融资的干货,或者解读最新金融政策),能够吸引到精准的用户。关键在于,你的内容要能真正帮到他们,让他们觉得你是来提供价值的,而不是单纯来卖产品的。
展业不是一成不变的。市场在变,客户需求在变,产品也在变。所以,我们必须养成一个习惯,那就是“复盘”。每次活动,每次跟进,甚至每次失败的尝试,都应该回头看看,问题出在哪儿?哪些做得好,哪些可以改进?
比如说,我可能会记录下每天跟进的客户信息,包括他们的基本情况、咨询重点、我的跟进方式以及最终结果。然后过一段时间,我会去分析这些数据。哪些渠道来的客户转化率最高?哪些话术更容易引起客户兴趣?哪些产品是当前市场需求zuida的?通过这种数据化的分析,你就能发现自己展业模式中的“短板”和“优势”,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。
我还记得有一次,我发现自己某个时段的客户转化率突然下降了。我当时有点焦虑,以为是市场出了问题。但仔细复盘后,我发现是自己最近在跟进一些小额消费贷客户时,没有充分了解他们对还款周期和月供的敏感度,而是直接推荐了固定年限的产品。后来我调整了沟通方式,先询问客户的月供承受能力,再推荐匹配的产品,转化率就明显回升了。
说到底,高效展业,不是一个简单的“套路”,而是一个持续学习、不断试错、最终形成自己独特打法all的过程。你需要了解产品,更要了解人,还要了解市场。保持开放的心态,不断吸收新知识,灵活调整策略,这样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里,走得更远,也更稳健。
```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