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《夺冠》上映怎么样?” 这个问题,我估计不少人会在看片前后在网上搜一搜。我算是经历过那个年代,也看过不少关于中国女排的纪录片和电影,所以听到这问题,心里总会冒出点自己的想法,不一定全对,但绝对是亲身感受,没有照本宣科。
说实话,当初《夺冠》定档的时候,我心里是挺复杂的。一方面是期待,毕竟是女排精神,那几个姑娘的故事,谁看了不激动?另一方面,又有点担心,害怕它拍不好,把那么厚重的东西拍得稀碎,或者变成那种脱离实际的歌功颂德。首映那天,我去影院看了。出来的感觉,挺实在的。不是那种看完让你热血沸腾,恨不得立马冲出去扣几个球的冲动,而是更沉静,一种对过往经历的重温和理解。
我注意到,影片在几个关键时间点上做得比较到位。比如,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的那场比赛,虽然是重现,但那种拼劲、那种不服输的劲头,通过镜头语言,还是能感受到。巩俐演郎平,我觉得她抓住了那种沉稳和坚韧,不是那种刻意的模仿,而是把郎平身上那种“领袖”的气质演出来了。我记得当时新闻里报道的郎平,就是这样,话不多,但一开口,大家就都听着。
当然,也有一些地方,我个人觉得可以再打磨一下。比如,有些情节的衔接,可能对我这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,有些跳跃。但总体上,它成功地唤起了一代人的记忆,并且让年轻一代也能理解,为什么中国女排的精神会成为一种象征。
从技术层面来说,《夺冠》在摄影和剪辑上,都算是比较成熟的。尤其是比赛场景的还原,那种紧张的氛围,运动员的汗水,教练的焦虑,都通过镜头语言传递得很到位。我记得有个镜头,是运动员在比赛间隙喝水,水滴顺着脸颊滑落,那种疲惫和坚持,一个小的细节就展现出来了。这种对细节的捕捉,我觉得是区分好电影和一般电影的关键。
我有时候也在想,如果当年我们拍类似的题材,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记录式的拍摄,但《夺冠》显然在电影的叙事和表现手法上,做了很多尝试。比如,它穿插了不同时期女排队员的采访片段,这种“回忆”和“当下”的结合,让影片的层次感更强。但也正是因为这样,有时会觉得节奏有点不够紧凑,尤其是几个采访的段落,要是再精简一些,直接切入情绪,效果可能更好。
还有一点,就是配乐。有时候,音乐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。《夺冠》的配乐,我觉得大部分时候是恰到好处的,能烘托出比赛的激烈,也能营造出那种感人的时刻。但偶尔,也会觉得有点过于煽情,让我有点出戏。这可能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吧。
上映之后,关于《夺冠》的讨论,一直在持续。从市场反响来看,它无疑是成功的。尤其是在票房方面,也算是给国产体育电影打了一剂强心针。口碑方面,也普遍是积极的,很多人都被影片中的女排精神所感动。我问了问身边的朋友,他们的评价也大多是正面,都觉得值得一看,特别是对于那些曾经经历过那个辉煌年代的人来说,更是意义非凡。
当然,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,比如有人觉得影片过于侧重“成功”的讲述,而对女排背后的一些艰辛和挫折,描绘得不够深入。我觉得这倒也是个可以探讨的点。毕竟,一部电影的时长有限,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面面俱到。但如果能再多一些对“低谷时期”的展现,或许会更有深度。我记得,有一次我们在做类似项目时,就碰到过这种情况,想把一个复杂的历程浓缩成一个简单的故事,总是会丢失很多东西。
总的来说,《夺冠》上映的怎么样,我觉得用“真实”和“情怀”来概括比较贴切。它不完美,但它诚恳,它让人们记住了那些为了国旗而拼搏的身影,也让我们再次思考,什么是真正的“中国女排精神”。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