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一聊A股,开口就是总市值,好像市值越大公司就越牛。但实际操作中,特别是涉及到资金流向、交易活跃度,甚至一些估值分析时,A股流通市值才是真正需要我们花心思去琢磨的。别的不说,就拿那些“巨无霸”们,比如某些几万亿市值的公司,你真以为它的全部股份都能在市场上自由买卖?那可就有点想当然了。
简单来说,总市值是公司总股本乘以每股股价,这数字看着是挺唬人,但其中包含了很多非流通股份,比如控股股东持有的、限售期未到的等等。这些股份,说实话,对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,短期内跟它没啥关系,它就是在那儿,但不参与市场的日常“搏杀”。
而流通市值,才是真正能在二级市场上买卖的股份数量乘以股价。它更能反映一家公司股票的实际市场价值,以及它的流动性。你想想,如果你想买卖一家公司股票,你能买到的是什么?不就是那些能在交易所上公开交易的部分嘛。
所以,当我们看一家公司的估值,比如市盈率(PE)、市净率(PB)的时候,用总市值算固然可以,但如果想更精确地评估它的“含金量”,尤其是跟同行业其他公司比较时,流通市值往往能提供更真实的视角。
这事儿不难理解。流通市值大的公司,理论上讲,它的股票更容易买卖,成交量也更容易上来。你可以去看看那些热门股票,它们的流通市值通常都不小,而且每天的换手率也比较可观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资金在里面“跑得动”。
反之,如果一家公司总市值很大,但流通市值很小,那背后可能就是股权高度集中,或者有大量股份被长期锁定。这种公司,即使你看着总市值很高,但实际想买卖大量股票,可能会遇到“买不到”或者“卖不掉”的窘境,价格波动也可能因为成交量不足而显得比较夸张。
我记得之前有个案例,一家科技公司,总市值一度超过了万亿,很多媒体都在吹捧。但仔细一看,它的流通市值占比非常低,很多核心技术人员的股权都在锁定期。结果呢?一旦有风吹草动,股价波动起来比过山车还刺激,很多人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价位全身而退。
在我的经验里,对一家公司的估值,不能只看一个维度。总市值、流通市值、市盈率、市净率,甚至还有股息率等等,都需要综合来看。特别是对于一些看起来“估值很便宜”的公司,如果它的流通市值占比很低,你得警惕一下,是不是因为市场对它“不认可”流通的部分。
举个例子,同样是20倍的市盈率,一家流通市值100亿的公司,和一家流通市值5000亿的公司,给你的感觉可能完全不一样。前者可能意味着它更容易受到资金的青睐,或者说,它在整个市场的“关注度”里,它的可交易部分更具代表性。
我曾经也踩过坑,看到一些公司,总市值不高,但流通市值占总市值的比例却异常高,以为捡到了便宜。结果,这些公司往往缺乏增长潜力,或者财务状况不佳,市场并不愿意给它们更高的估值,所以它们早早就把能卖的都卖掉了。这反而成了一种警示。
现在很多财经website和APP,比如东方财富、同花顺,甚至是Wind终端,都能清晰地看到一家公司的总市值和流通市值,以及流通市值占总市值的比例。每次我看一新股票,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两个数字拉出来比对一下。
我还会关注它近期的“流通股股东情况”,看看有没有大的机构在减持或者增持。这些信息,虽然有时需要付费才能看到更详细的,但基本的数据,比如流通市值,是公开的,并且非常重要。
而且,对于一些IPO(首次公开募股)的公司,在招股说明书里,都会明确披露预计发行股份的数量,以及上市后限售股的比例。这些都能帮助你预判上市初期的流通市值规模。
比如,你在研究一家行业龙头公司,它的总市值是天文数字。但如果它的流通市值占比较低,而你又想进行一些对冲操作,或者想通过期权来交易,那么了解清楚流通市值就非常重要。你需要知道,你交易的这些期权,标的物(股票)的实际流动性有多大。
再比如,做一些量化交易策略,特别是基于流动性的策略,流通市值就是核心的考量指标之一。那些流通市值小、交易不活跃的股票,往往不容易被量化模型捕捉到,或者说,模型在它们身上“下注”的风险会更高。
还有,一些涉及到并购或者股权转让的场景,比如上市公司要收购另一家公司,如果被收购方的股东大部分股份是限售的,那么这笔交易的实际“可流通”部分,就得仔细算算。
总而言之,A股流通市值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,它是理解公司股票市场真实价值和流动性的一个重要窗口。当你看到一家公司,别光看它总市值有多大,一定要多去关注它的流通市值,以及它占总市值的比例。这能帮你更清醒地认识这家公司在市场上的“含金量”,避免被一些虚高的数字所迷惑,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判断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