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不可以买创业板股票

期货资讯 (1) 17秒前

为什么不可以买创业板股票_https://www.fsyjjx.cn_期货资讯_第1张

很多人问我,为什么老是劝大家,尤其是新手,要谨慎对待创业板股票。说到底,不是说创业板就一无是处,恰恰相反,里面藏着不少好公司,未来的“明星股”可能就在其中。但是,“不可以”这三个字,背后藏着太多血泪史和教训,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。今天就借着这个机会,跟大家掰扯掰扯,为什么普通投资者,尤其是对风险承受能力不强的朋友,对创业板股票要多一份小心。

创业板的“诱惑”与“陷阱”

创业板,顾名思义,是为创新型、成长型企业提供融资平台。它的门槛相对主板要低一些,很多新兴产业、高科技公司,甚至是前沿领域探索的企业,都会选择在这里上市。这本身就意味着更高的成长潜力和更快的资本增值机会。想想看,那些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大公司,在刚起步的时候,不也都是在默默无闻中孕育着巨大的能量吗?创业板提供了一个让这些能量得以释放的舞台。

但正是这种“高成长性”和“新兴领域”,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。很多创业板公司,特别是刚上市不久的,盈利模式可能还不清晰,核心技术也可能处于研发阶段,市场竞争环境更是瞬息万变。一旦宏观经济出现波动,或者行业政策发生调整,又或者竞争对手推出了颠覆性产品,这些公司就很可能面临经营困境,股价自然也难以支撑。

我见过太多案例,一些公司上市时风光无限,各种概念炒作得天花乱坠,股价一路飙升,结果没过多久,因为核心技术迟迟未能突破,或者市场需求不如预期,就开始了漫长的下跌,甚至退市。这种“过山车”式的行情,对投资者的心理素质要求极高。很多投资者,尤其是被短期暴涨吸引进来的,往往在股价开始下跌时,因为恐慌而割肉离场,最终损失惨重。

盈利模式的“看不懂”

创业板很多公司,尤其是那些做“互联网+”、“大数据”、“人工智能”的,他们的盈利模式有时确实让普通投资者一头雾水。可能大部分收入是靠广告,或者靠用户增长,但用户如何转化成持续稳定的利润,这其中的逻辑链条往往比较模糊。更别提那些还在烧钱做研发,短期内看不到明显回报的公司了。

我记得之前有个朋友,投了一家做VR内容的创业板公司。当时公司吹得天花乱坠,说技术多么领先,应用前景多么广阔。朋友看好VR的未来,就冲进去不少钱。结果呢?VR设备普及缓慢,内容制作成本高昂,用户体验也有待提升,这家公司几年下来,一直处于亏损状态,股价也是一蹶不振。朋友最后无奈,亏了不少才出来。他说,自己当时就是被概念迷花了眼,对公司真实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缺乏深入的了解。

很多时候,我们看到的财务报表,尤其是那些非传统行业的公司,很难直接套用传统的分析框架。需要对行业有深入的理解,对技术发展趋势有敏锐的洞察,才能读懂其中的门道。这对于很多没有相关行业背景的投资者来说,难度确实很大。

波动性与风险的“高配”

创业板股票的波动性,是它最显著的特点之一。因为公司体量相对较小,信息披露的敏感度也更高,一点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股价的大幅波动。这种波动性,对于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来说,无疑是巨大的挑战。

我曾经在一家券商工作过几年,亲眼见过不少因为追逐创业板的热点而“栽跟头”的客户。当时有个热门板块,很多创业板公司都属于其中。有一个客户,把大部分资金都投进去了,结果政策风向一变,那个板块集体下跌,他的账户市值一天缩水了百分之二三十。他当时找到我,一脸茫然,说:“怎么昨天还好好的,今天就跌成这样了?”我只能跟他解释,这就是创业板的风险,特别是当很多公司被纳入同一个热点概念时,一旦这个概念出现问题,就是“池鱼遭殃”。

而且,创业板的交易制度,比如涨跌停板幅度更大,一旦出现连续跌停,资金的流动性会大大降低,很难及时卖出,这就进一步放大了风险。很多投资者,在股价下跌的过程中,想止损却卖不掉,只能眼睁睁看着亏损扩大,这种滋味非常煎熬。

信息不对称的“硬伤”

与主板市场相比,创业板公司的信息透明度和信息对称性,相对而言会弱一些。对于很多初创型公司,特别是涉及高新技术研发的,他们的核心技术、商业模式、竞争优势,这些信息往往掌握在公司内部,对外披露的信息可能比较笼统,甚至带有一定的主观性。

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:上市公司公告发布了一个利好消息,比如获得了某项重要专利,或者和某知名企业达成了合作。表面上看是好事,但如果深入研究一下,可能会发现这个专利的实际应用价值有限,或者合作条款非常苛刻。普通投资者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取到这些更深层次的信息,很容易被表面的利好所误导。

而且,创业板公司往往有更多的股权激励计划,核心管理层和员工的持股比例可能较高。这既是激励,但也可能导致一些内部的利益博弈,这些信息对于外部投资者来说,是很难触及的。

“成长性”的“伪装”

很多时候,创业板的“成长性”会被过度包装,尤其是在公司上市初期。各种概念的叠加,市场情绪的推波助澜,很容易将一家原本基础不稳的公司,打造成一个“成长股”的形象。但这种“成长”,可能只是昙花一现,或者依赖于外在因素,而非内在的核心竞争力。

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做手游的公司,上市的时候,正是手游行业的黄金时期,公司业绩增长非常快,股价也一路飙升。很多人都觉得它是未来的科技巨头。但是,随着市场竞争加剧,用户口味变化,以及公司在内容创新和IP运营上的投入不足,这家公司很快就遇到了瓶颈,业绩下滑,股价也从高点跌去了八九成。这个例子说明,单纯的营收增长,不代表真正的可持续成长。背后的产品力、运营能力、用户粘性,这些才是支撑成长的基石,而这些往往是创业板公司需要时间去沉淀和验证的。

所以,对于创业板股票,我们不能只看表面上的“成长”,更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价值,分析其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,以及管理层的执行能力。如果这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,即使目前业绩增长很快,也存在巨大的风险。

给普通投资者的忠告

总而言之,我之所以说“为什么不可以买创业板股票”,更多的是一种风险提示,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,或者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投资者。创业板不是不能碰,而是需要你付出更多的时间、精力和专业知识去研究。如果你真的看好某个创业板公司,一定要做足功课:了解它的核心技术,分析它的盈利模式,评估它的市场竞争力和风险因素,以及考察它的管理团队。

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,或许从一些相对成熟、估值合理的蓝筹股或者指数基金开始,会是更稳妥的选择。等自己具备了更强的专业知识和风险管理能力之后,再去尝试涉足创业板,这样才能更大概率地抓住机会,而不是成为“被收割”的对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