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论中国有多少财富,这问题问出来,我总觉得有点…怎么说呢,像是问“今天天气怎么样”,但实际上里面涉及的东西,远比那要复杂得多。
我经常在各种场合听到有人抛出“中国财富有多少”的说法,数字动辄上百万亿,甚至更高。刚入行的时候,我也一样,觉得有个总账,有个绝对值,把这些钱加起来就行了。但做的时间长了,才发现事情完全不是这么回事。财富这个东西,它有不同的维度,不同的计算方式,不同的持有主体,你不能简单地把所有资产一锅烩。比如,有人说中国的居民财富有多少,那通常是指银行存款、房产、股票、基金这些,但像国有资产,尤其是那些价值巨大的、但又难以量化的自然资源,或是尚未完全市场化的土地,又该怎么算?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。
就拿房地产来说吧,这是很多人理解中国财富的重要入口。早些年,大家觉得房价涨,那财富就在涨。确实,从账面上看,个人的资产净值在增加。但我们这些做金融的,或者做资产管理的人,都知道这“纸面财富”和“实际可动用财富”之间,隔着不止一层纱。房子是资产,没错,但它首先是居所,其次才是投资品。你要变现?那就得面对交易成本、税费,还有市场流动性。尤其是在一些三四线城市,房子多,但买家在哪里?流通性就大打折扣。
所以,当听到那些笼统的数字时,我总会下意识地打个问号: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?是基于哪个时点?包含了哪些资产类别?有没有剔除负债?没有这些前提,数字本身意义就不大,甚至会误导人。
财富的另一面是负债。很多人在算个人财富时,容易忽略掉自己的负债,比如房贷、车贷、xyk欠款等等。一个家庭,账面上的房产价值五百万,但如果还有三百万的房贷,那他的净财富其实就只有两百万。在整个国家层面,这个逻辑同样适用。我们看到大量的金融资产,比如居民的存款,或者企业持有的现金,但背后往往对应着银行体系的负债,或者其他形式的信贷扩张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为一个大型企业做尽职调查,这家公司号称资产雄厚,旗下有好几块地,几栋写字楼,还有不少现金储备。表面上看,是个标准的“富公司”。但深入进去一看,才发现这些资产大部分都抵押给了银行,或者被用作了其他融资的担保。公司本身还有大量的应付账款和短期借款。算下来,它的净资产并不像账面上那么光鲜。这种“账面富裕,实际承压”的情况,在很多企业,甚至在某些区域经济体里,都存在。
所以,当我们讨论“中国有多少财富”时,其实是在讨论“中国有多少净财富”。这个“净”字,至关重要。它代表着我们真正拥有、可以自由支配的那部分资源,而不是那些已经被抵押、被承诺、或者说被“绑定”了的价值。
财富的估算,还有个关键点在于“价值”。特别是那些非金融类资产,比如土地、自然资源、甚至品牌价值、知识产权,它们的估值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。土地有市场价格,但很多工业用地、农业用地,其价值的体现不是一次性的交易,而是持续的生产性投入。石油、矿产等资源,价值更是随行就市,且受到勘探、开采技术等诸多因素影响。更别提那些抽象的财富,比如我们常说的“中国制造”背后的工程师红利,或是“中国市场”这个巨大的IP,这些很难用现成的公式去量化。
而且,财富不是静态的。今天你拥有的财富,明天可能因为市场波动、政策调整,甚至是技术革新而发生变化。比如,过去十年,新能源汽车的兴起,让一些传统汽车巨头面临转型压力,它们的资产价值也随之波动。再比如,数字经济的发展,催生了大量新的商业模式和资产形式,像数据资产,其价值的挖掘和变现还在不断探索中。
我个人的看法是,中国有多少财富,与其纠结于一个具体的数字,不如关注财富的构成、分布、以及它如何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。那些能够带来持续现金流、能够支撑创新和发展的资产,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财富。
谈财富,我总会想到“流动性”和“创造力”。一个社会有多少财富,不仅仅看总量,更要看这财富能不能“流动”起来,能不能被更有效地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,能不能产生新的价值。我们看到中国有庞大的储蓄率,有大量的居民存款,这本身就是财富的体现。但如果这些钱都只是躺在银行账户里,或者被锁在房地产里,它的“能量”就大打折扣。
我参与过一些投资项目,有些企业,账面上现金不少,但就是舍不得在研发上投入,舍不得在新技术上冒险。这样的企业,即使账面财富不少,我也不认为它具有长远的财富创造能力。反之,一些初创公司,账面上可能没什么盈利,但它有好的技术,有清晰的市场前景,并且能够吸引到风险投资,它的“财富潜力”反而更大。
中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,从过去的投资驱动、出口驱动,转向消费驱动、创新驱动。在这个过程中,财富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。虚拟经济、数字经济、科技创新,这些都在成为新的财富增长点。怎么把这些新兴的财富形式有效地识别、估值和纳入整体考量,对我们理解“中国有多少财富”这个问题,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。
我们常常听到“国有资产”和“民间财富”这两个概念。这两者在中国有多少财富的总盘子里,都占据着重要位置,但它们的关系和运行逻辑并不完全相同。国有资产,比如大型国企的资产,基础设施,自然资源,其价值往往是巨大的,而且关乎国计民生。但它的评估和运营,更多是从国家战略和公共利益出发,而不是纯粹的市场化逐利。
民间财富,则相对更市场化,也更具活力。我们看到,改革开放以来,一大批民营企业成长起来,它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资料、品牌价值和知识产权。这些民间资本的活跃程度,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财富创造能力和经济的活力。
这两者的结合和平衡,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。如何让国有资产更好地保值增值,同时又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,让两者形成良性互动,这直接关系到财富的整体效率和可持续增长。我曾在一些国企改革项目中工作过,那种在保障国家战略目标的同时,引入市场化机制,盘活存量资产的过程,确实非常考验智慧,也充满了挑战。
所以,回到最初那个问题,“中国有多少财富”,我无法给你一个精确到个位数的答案,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计算模型。但我可以肯定的是,中国的财富总量是巨大的,而且还在不断增长。更重要的是,财富的结构、形态和分布,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。
理解中国财富,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数字游戏,去关注资产的质量、负债的结构、价值的形成机制、以及财富的流动性和创造力。这是一项动态的、复杂的系统工程,也是我们这些在金融、投资领域摸爬滚打的人,每天都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