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国汇率还能保多久?”这问题,在我这行里,几乎是逢年过节,或者市场稍微有点风吹草动,大家就开始嘀咕的。不是因为我们真的预测能力有多强,而是这事儿牵扯的利益太广,从企业进出口成本,到老百姓的资产配置,再到国际资本的流向,没有一个不关心的。很多人总觉得,国家有强大的外汇储备,汇率就能一直稳住,或者至少可控。但实际操作起来,远不止这么简单。这中间的平衡,就像走钢丝,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。
咱们常听到的“保汇率”,其实就是国家通过各种手段,让人民币兑美元(或其他主要货币)的价格,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内波动。最直接的方式,就是动用外汇储备。比方说,市场上一堆人民币要换成美元,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,央行就会在市场上卖出美元,买入人民币,来“托住”汇率。这道理简单,但实际操作中,得考虑几个问题。第一,外汇储备“够不够”?这不光是看数字,还得看储备的构成,能不能随时拿出来用,不能是那些流动性很差的资产。第二,动用多少?一次性消耗太多,会影响国家整体的金融安全感。这就像自家钱袋子,你不能一下子全拿出来买东西,还得留着应急。
再者,汇率的“稳定”本身,也有不同的定义。有时候,大家追求的是绝对的“锚定”,比如像某些小经济体那样,跟美元或者欧元高度绑定。但中国经济体量太大,而且我们还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,过于僵化的汇率机制,反而可能限制我们自身的经济调整能力。所以,我们看到的“稳定”,更多是一种“有管理的浮动”,允许一定程度的弹性,但又不至于出现剧烈动荡。
我记得有几年,市场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特别强,资本外流的压力也很大。那时候,我们就看到一些措施,比如加强资本账户的管理,对外投资的审批也收紧了一些。这些都不是直接“保汇率”的招数,但它们从源头上减少了人民币兑外币的兑换需求,从而减轻了汇率的压力。说白了,就是“堵”不如“疏”,但有时候,在关键时刻,“堵”也是一种策略。
“保”得住多久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。你想啊,如果全球经济一片向好,美国加息的步伐也不那么激进,那人民币的压力自然小很多。但一旦全球经济出现波动,比如某个大经济体衰退,或者地缘政治风险升高,资本就会往哪里跑?往往是美元这样的“避险资产”。这个时候,人民币自然会承压。
我们公司以前有个项目,需要在海外采购一批设备,当时谈好的价格,折算成人民币是几千万。合同签订后,我们做了一个为期半年的远期结汇。结果,那段时间,国际局势突变,美元突然走强,人民币就开始贬值。幸好我们提前锁定了汇率,否则那笔采购成本得多出不少。这事儿让我印象特别深刻,汇率波动,真的是实打实的成本。
所以,你说“保多久”,其实是在问,我们能不能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大的情况下,依然维持汇率的基本稳定,并且不以牺牲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代价。这中间的拿捏,非常考验决策层的智慧和市场的影响力。
当然,光看外部环境也不够。中国经济本身的韧性,才是汇率稳定的最根本支撑。一个经济体如果增长强劲,就业稳定,国内市场需求旺盛,那资本自然更愿意留在国内。反之,如果经济下行压力大,大家对未来预期不明朗,那汇率的波动性就会增加。
这几年,我们看到中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,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对汇率的管理。事实上,适度的汇率稳定,对人民币国际化本身是有利的。想想看,谁愿意把钱放在一个每天都在大起大落的货币里?所以,这种“管理”和“国际化”并非完全矛盾,而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。
我们也经历过一些“试错”。比如,早些年,我们曾经试图让汇率更自由地浮动,但因为市场机制还不完善,一些投机行为导致了过度的波动,最后又不得不进行干预。这些经验都告诉我们,汇率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不能操之过急,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。
回到最初的问题:“中国汇率还能保多久?”我觉得,与其问“多久”,不如理解为“怎么保”以及“在什么程度上保”。短期内,只要外部环境没有出现颠覆性的变化,或者中国经济自身出现严重的系统性风险,我们有能力、也有意愿去维持汇率的基本稳定。这背后,不仅仅是央行的外汇储备,还有我们庞大的国内市场,以及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。
但是,我们也要认识到,绝对的“一成不变”是不可能的,也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。未来的汇率,很可能会继续在“管理下的浮动”中前行,有弹性,但又不失方向。至于这个“度”,会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位置、以及我们自身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不断调整。
在我看来,与其过分纠结于“能保多久”这个时间点,不如关注中国经济本身的发展质量,以及我们金融体系的健康程度。只要这些基础足够牢固,那么,汇率的稳定,就不是一个需要过度担忧的问题,而是一个可以通过专业管理来实现的“目标”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