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房子还能涨多久?”这个问题,我隔三差五就能从客户嘴里听到,有时候是期待,有时候是焦虑,更多的是一种探寻。这玩意儿,一天天的,好像有个永动机似的,让人捉摸不透。
其实,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,但答案绝不是一个简单的“能”或“不能”。我刚入行那会儿,大家都觉得房价只会涨,很少有人考虑下跌的可能性。那时候,新盘一开,那场面,跟赶集似的,连夜排队是常态。开发商也乐得轻松,稍微有点亮点的户型,价格随便定,都有人抢。那时候,我们说的“涨”,更多是一种预期的自我实现,市场情绪推着一切走。
不过,这两年情况不一样了。政策层面,调控的力度是一波接一波,什么“房住不炒”、“三道红线”,听着都挺硬。这直接就影响到了开发商拿地、盖房子的节奏,也影响了我们这些一线销售人员的日常。我记得有个项目,本来快要开盘了,结果因为资金链的问题,硬生生拖了半年,最后定价也比预期低了不少。那会儿,我就觉得,光靠情绪,这房子涨不起来了。
我经常跟客户强调一点,别把全国的楼市一概而论,更别把过去的经验套到现在。现在的市场,讲究的是“区域分化”,甚至“板块分化”。举个例子,我手上现在有一个郊区盘,卖得就比市区那个要慢得多,价格也更稳健。市区那个盘,周边配套成熟,地铁、学校、商业,样样不缺,虽然也受政策影响,但客户接受度明显更高。
这说明什么?说明房子价值的支撑,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它的居住属性和配套上来。地段、学区、交通,这些硬性条件,在短期政策波动的时候,可能被掩盖,但长期来看,绝对是决定房价走势的关键。我有个老客户,几年前在城南一个新区买了套房,当时那个区域荒得很,就是因为看中了政府规划的教育资源和地铁线路。现在,那边发展起来了,房价也翻了一倍多。这不就是“长期主义”的胜利吗?
我从业这些年,遇到的客户类型也变了。以前,很多人买房就是奔着投资去的,想着“买一套,涨一套,再买一套”。但现在,更多的人是出于自住需求,或者改善性需求。比如,一对年轻夫妇,家里有了孩子,原先的小户型不够住了,就想换个大点的,学区也得跟上。他们更关心的是房子的居住舒适度、户型设计、物业服务,以及社区的安全性。
这种转变,对我们销售来说,挑战也挺大的。不能再像以前那样,光强调“升值潜力”,而是要深入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,给出真正适合他们的建议。我有个客户,看中了一套总价不低的房子,但是户型确实好,采光、通风都一流,而且小区环境也很不错。我跟他说,这套房子可能短期内涨幅不会特别惊人,但绝对是一个舒服的家,而且随着片区发展,未来还是有空间的。他最后买了,跟我说,搬进去住之后,感觉特别值。这让我觉得,回归“居住本身”,才是最实在的。
当然,我们也不是神,也有看走眼的时候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公司代理的一个项目,在某个三四线城市,当时市场普遍看好,我们也觉得稳赚不赔。结果,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,外来人口流入停滞,加上周边的竞争项目越来越多,价格也就开始松动。我们当时为了走量,也做了不少优惠,但效果都不太理想。那会儿,我深刻体会到,宏观环境和地方经济基本面,才是楼市最根本的驱动力,我们不能只盯着那些表面的热闹。
还有一次,我们推广一个精装修的公寓项目,设计得非常时尚,面向年轻群体。我们觉得市场需求很大,就把价格定得比较高。结果,客户对装修标准和物业费提出了很多质疑,觉得性价比不高。后来,我们不得不调整策略,重新包装,强调它的自住属性和便利性,才慢慢打开了局面。这事儿教会我,产品本身要有竞争力,价格和价值的匹配度,更是重中之重。
那么,回到“房子还能涨多久”这个话题。我觉得,答案不在于“还能涨多久”,而在于“什么样的房子,在什么样的区域,能在什么样的政策环境下,保持怎样的价值”。
现在,政策的导向非常明确,就是要抑制投机,保障刚需,稳定市场。所以,指望像过去那样,房价一路飙升,那基本是不可能的。但是,这不代表房价就会大幅下跌,至少在主流城市,在有真实需求的区域,它还是有支撑的。
我观察到,一些核心城市的优质地段,比如学区资源好、交通便利、配套完善的区域,即使在调控压力下,二手房的价格也相对坚挺,甚至有些优质房源还会小幅上涨。而一些郊区盘,或者配套不成熟的新区,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人口导入,价格就容易受到冲击。
从我这个角度看,未来的房地产市场,更像是“精耕细作”的农业,而不是“粗放式”的投资。我们要看的是产业是否健康,人口是否流入,生活配套是否完善。只有这些基本面过硬的区域,房子才有可能在政策周期和市场波动中,保持它的价值,甚至实现价值的回归。
总而言之,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关键在于你站在哪个角度,看的是短期还是长期。作为从业者,我更愿意相信,房子作为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和社会资源的载体,它的价值是有韧性的,但这种韧性,需要由坚实的基本面来支撑。
上一篇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