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险为何“跌了”?一位老兵的直观解读

期货研报 (7) 21小时前

保险为何“跌了”?一位老兵的直观解读_https://www.fsyjjx.cn_期货研报_第1张

“保险为什么跌了?”这问题,最近问的人可不少,说实话,有时候听着都觉得有点扎心。很多人一听“跌了”,就想到股票、基金那样的直接数字变动,但保险这东西,你不能这么简单粗暴地去看。它有自己的运行逻辑,有的时候“跌”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“市值蒸发”,而是另外一些我们看不见、但又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买卖决策的因素在作怪。

“跌”的真相:是产品本身,还是市场情绪?

首先得捋清楚,我们说的“跌”,到底是指什么。如果指的是某些保险产品的价格,比如分红型或者万能型保险的预定利率调整,或者是一些曾经看起来“划算”的长期缴费产品,现在买的人少了,那背后原因就比较复杂了。这不完全是它“跌了”,更像是市场风向变了,玩家的口味变了。

我刚入行那会儿,能卖出去的很多都是那种保障期长、缴费也长的产品,客户觉得交的时间长,最后拿到的可能也多。当时的市场环境,大家对未来的预期,还有整个经济的状况,跟现在肯定不一样。现在呢?大家都追求短平快,对长期的承诺,除非是刚需,否则考虑得会非常谨慎。

再者,监管的收紧也是一个大头。你想想,前几年有些产品设计得确实比较激进,为了吸引客户,把一些长期的收益承诺推得很高。监管一出面,规范一下,很多过去那些“看起来美”的产品,自然就没办法再以原有的姿态出现了。这在某种程度上,也让一些客户觉得“以前能买到的东西,现在不行了”,感觉就像是“跌了”。

老百姓“不买账”的那些事儿

客户不买账,直接表现就是销售额的下滑,这在不少保险公司内部,很容易就被解读为“产品跌了”。但实际上,很多时候是客户的认知在改变。现在信息太发达了,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样,听代理人说什么就信什么。他们会自己去查、去对比,去了解条款。一旦发现某些产品存在明显的“坑”,或者是不符合自己当前的需求,自然就敬而远之了。

我记得几年前,我们推广一款健康险,当时特别强调它的“二次赔付”功能,客户听着很激动,觉得万一得了同样的病,还能再赔一次,那得多划算。结果呢?后来大家一研究条款,才发现这个“二次赔付”的前提条件非常苛刻,很多常见的情况根本达不到。你说,这种情况下,客户还能不觉得被“骗”了?久而久之,大家对类似宣传就会产生免疫力,觉得“保险都是骗人的”,这跟产品本身“跌了”不是一个概念,但结果导向是一样的,都是卖不动。

还有就是经济环境的影响。大家都知道,疫情几年,很多人的收入受到了影响,手里可支配的钱少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保险这种非刚性需求,自然就得往后放一放。尤其是一些保障型的产品,保费相对较高,在大家都不太宽裕的时候,就更没人愿意去投了。这完全是客观的外部因素,产品本身可能没变,但市场需求“跌了”。

产品迭代的阵痛:新不如旧?

保险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,有时候真的挺快的。你刚适应了一个新产品,没准儿过几个月,就有更好的、或者说“不一样”的产品出来了。有时候,客户觉得“跌了”,是因为他们觉得新产品不如老产品“划算”。这个“划算”是个很主观的感受,可能在于保费、在于保障范围、甚至在于有没有那些“花哨”但吸引人的附加利益。

我见过不少客户,坚持要买某几年前的老产品,理由就是“那时候的条款比现在好”。比如某些终身寿险,早期费率确实有优势,随着年金市场整体利率下行,以及健康险赔付率的上升,新产品的价格和保障模式自然会调整。从公司的角度看,这是为了适应市场和规避风险,但对消费者来说,就可能感觉是“失去”了过去的好选择。

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上也经常面临一个两难。既要满足监管要求,又要兼顾客户需求,还要保证公司的盈利。这个平衡点很难拿捏。一旦用力过猛,比如为了追求利润,设计出一些对客户不太友好的条款,最终的反馈肯定是负面的。客户流失,口碑下降,长远来看,这才是真正的“跌了”。

“价格战”背后的风险

有时候,“跌了”也可能是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,被迫打“价格战”的体现。尤其是在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的险种上,比如一些基础的意外险、医疗险,为了吸引眼球,会把价格压得很低。但这样做,对产品本身的价值和公司的长期发展,未必是好事。

我接触过一些案例,某些公司为了快速获取客户,把某些健康险的费率定得非常低,低到很多经验丰富的核保员都觉得“不可能长期维持”。结果呢?不出几年,这些产品的赔付率就飞涨,公司不得不大幅度提高费率,或者在续保时设置更多限制。这个时候,首批buy了低价产品的客户,就容易产生“被坑”的感觉,或者干脆觉得“保险不靠谱”,整个行业都被带偏了。

说到底,保险是一种风险管理工具,它的定价背后是精算师们对概率、对未来的无数次测算。如果价格“跌”得离谱,那要么是前面有其他隐性成本,要么就是它的可持续性存在问题。从这个角度看,与其说是“跌了”,不如说它更接近了真实的风险成本。

信任赤字:沟通不畅的“跌”

还有一点,我感觉也很重要,那就是市场信任的“跌”。虽然这看不见摸不着,但它实实在在地影响着销售。现在大家对金融行业的信任度普遍不高,保险作为其中一部分,自然也难逃其咎。

很多时候,我们觉得“跌了”,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把产品真正“卖”给客户,而是把一个简单的“商品”推销给他们。没有充分沟通风险、没有解释清楚条款,导致客户在后期使用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。这种“信任赤字”,会让客户觉得“我花了钱,但没得到应有的价值”,他们不会去分析产品本身有没有“跌”,只会觉得“保险这东西,真的不行”。

作为从业者,我们确实需要反思,是不是在产品沟通上做得还不够到位,是不是过于追求短期业绩,而忽略了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。当客户觉得,他买的不是一个“保障”,而是一个“随时可能贬值”的东西时,那么,无论产品本身价格有没有变,客户心中的“价值”就已经“跌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