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市为什么这么同步?老股民的真实观察与思考

期货研报 (10) 2天前

股市为什么这么同步?老股民的真实观察与思考_https://www.fsyjjx.cn_期货研报_第1张

很多人觉得股市涨跌像被操纵一样,今天这个股票涨,明天那个股票也涨,似乎大家都在一个频道上。但股市真的那么“同步”吗?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?作为在市场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股民,我也有过类似的困惑,也曾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,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我的看法,也许不是那么系统,但希望能提供一些真实的视角。

“同步”的表象与深层逻辑

我们之所以会觉得股市同步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市场的参与者行为模式。你想啊,现在信息传播这么快,任何重大的宏观消息,无论是政策调整、经济数据公布,还是国际地缘政治事件,都会瞬间传达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,信息来源也越来越多元,新闻客户端、社交媒体、甚至一些投资论坛,都能让你在第一时间了解到“发生了什么”。

而这些信息,对于不同行业的公司,甚至不同市场的股票,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。比如,某个国家央行加息,这不仅仅影响的是那个国家的利率,它还会影响全球的资金流向,那些在高利率环境下更具吸引力的资产,自然会吸引资金离开风险偏好相对较低的股票市场,或者会推升借贷成本,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。

更重要的是,市场里绝大多数参与者,无论是机构还是散户,最终都是在围绕着“钱”在运转。当市场整体情绪变得乐观时,大家更容易看到机会,买入的意愿就强;反之,一旦出现恐慌,恐惧情绪也会迅速蔓延,导致抛售行为集中出现。这种情绪的传染性,加上信息传递的加速,就更容易造成“大家都在往同一个方向走”的观感。

宏观影响力的“放大器”

我曾经观察过,当一些重要的政策文件发布,比如关于房地产调控、科技创新扶持或者能源转型的文件,那些受到直接影响的行业板块,短期内的股价波动确实非常明显,而且往往是同涨同跌。这倒不是说这些公司本身有多大的内在变化,而是市场对政策的解读,会迅速定价这种预期的未来收益或者风险。

举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,有一次,国家发布了一个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扶持政策,具体到补贴力度、技术标准等等。消息出来当天,新能源汽车板块里的很多个股,包括一些电池材料供应商、充电桩运营商,甚至整车厂,股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。即使是那些我平时研究时觉得基本面并没有那么突出的公司,也跟着“沾光”了。

这种同步性,其实就是市场在对一个宏观变量进行“定价”。政策的影响力如此之大,以至于它能成为一个“放大器”,将原本分散的个股行情,引导向同一个方向。我当时也试图去精选那些“最受益”的公司,但实话讲,在信息爆炸的初期,这种“同步”是很难完全避开的,更多的是一种市场共识的快速形成。

资金流动的“集体迁徙”

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,就是资金的流动。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,如果整体经济环境或者市场情绪发生变化,大家对风险的偏好会发生集体性调整。比如,当全球避险情绪升温,资金会从股市流向黄金、债券等避险资产;反之,当市场信心恢复,或者有新的增长点出现,比如某个新技术领域爆发,资金又会重新涌入股市,而且常常会集中流入那些被认为最有可能抓住时代机遇的板块。

我们看一些大型的指数基金,比如沪深300ETF、标普500ETF,它们是被动跟踪指数的。当有大量资金流入或流出这些ETF时,基金管理人为了保持跟踪的误差最小,就需要买卖指数成分股。这就意味着,无论个股本身情况如何,它们都会因为被纳入指数而受到这股资金流动的“裹挟”,出现一定程度的同步变动。

我曾尝试过在某些市场低迷时期,去寻找那些被市场“错误定价”的优质个股,认为它们即便在整体下跌中,也应该有独立的行情。但很多时候,即便公司的基本面确实不错,但如果整个市场都在下跌,而且资金都在往外跑,你很难指望它能“逆流而上”。这种时候,市场的“同步性”就显得尤为顽固。

市场的“共振效应”与情绪的放大

股市的同步性,某种程度上也和“共振效应”有关。你可以想象一下,当大家都在关注同一个热点,或者都在使用同样的分析工具、同样的交易策略时,这种行为就会被放大。比如,现在有很多量化交易的程序,它们会根据预设的规则和市场信号进行买卖。当多个这样的程序都捕捉到同一个“交易信号”时,就会出现非常一致的买卖行为,从而加剧市场的同步波动。

我之前在操作一个高频交易策略的时候,就深有体会。当时我们设计的模型,对某些特定的技术指标组合和成交量变化非常敏感。在某些市场环境下,当这些指标出现共振时,我们的程序会连续发出买入或卖出指令,而且我们知道,市场上还有很多类似的程序也在做同样的事情。这种情况下,市场的波动会非常剧烈,而且方向性很强。

还有一点,就是市场参与者之间的“交流”和“模仿”。虽然不是有组织的操纵,但当你在社交媒体或者投资群里看到很多人都在讨论某个股票,或者某个板块,并且很多人都表现出强烈的买入意愿时,这种情绪很容易感染到你,让你觉得“也许大家是对的”,从而也加入到这个趋势中。这种信息和情绪的相互影响,也是造成同步性的一种重要原因。

“同步”中的“不同步”——寻找差异化的空间

当然,如果股市真的那么同步,那投资就太容易了,只要跟着大部队走就行了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市场的高度同步往往是阶段性的,或者是在特定事件驱动下的。更多的时候,股市内部依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化。那些真正具备长期竞争优势、创新能力强、或者管理层优秀的公司,即便在整体市场下跌时,它们的回调幅度也可能小于市场平均水平,甚至在某些时期还能走出独立行情。

我一直相信,所谓的“同步性”更多的是一种市场短期内的“噪音”或者“趋势”,而真正的价值投资,是要去寻找那些能够穿越周期,在“不同步”的时刻展现出韧性甚至增长的公司。我接触过很多成功的投资人,他们并不回避市场的集体行为,但更重要的是,他们能从这些集体行为中抽离出来,去审视公司的内在价值和长期潜力。

在我看来,理解股市的同步性,不是为了让你变得更“同步”,而是为了让你更清楚地认识到,在信息、资金和情绪的共同作用下,市场往往会呈现出一种“集体性”。而在这个集体性的背后,寻找那些能够“不那么同步”,或者在“同步”的浪潮中依然保持独立思考和坚守价值的投资标的,才是我们作为投资者应该持续努力的方向。这就像在茫茫人海中,找到那个与众不同、却又同样充满希望的独特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