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究振兴东北的那些事儿:不止是口号,更是脚下路

股市分析 (3) 13小时前

探究振兴东北的那些事儿:不止是口号,更是脚下路_https://www.fsyjjx.cn_股市分析_第1张

振兴东北,这四个字挂在嘴边不是一天两天了,但真正理解它背后复杂性的人,大概都明白,这事儿没那么简单。很多人一上来就谈产业升级、高科技,仿佛一夜之间就能变出个“新东北”。我倒是觉得,得先落地,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,才能知道怎么“振兴”。

老底子没丢,新路子难寻

东北过去的辉煌,很大程度上是国家计划经济时期,作为重工业基地的地位奠定的。那些大型国企,像是沈阳机床、哈尔滨飞机制造厂(现在的哈飞)、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(一汽),确实是中国工业史上的骄傲。我接触过不少老一辈的国企技术工人,他们的技艺,那种对机械的钻研劲儿,至今想起来都让人佩服。那时候,一条生产线就能养活一座城市。

可时代变了。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而至,很多过去赖以生存的模式,比如粗放式的资源消耗、对国家投资的强依赖,都显得力不从心了。我记得有一次去一家老牌机械厂,车间里设备不少,但很多都老旧了,效率低,更别说智能化改造了。工人倒是还在,但年轻一代的知识结构和技能,跟不上企业转型的需求。他们更倾向于去互联网公司,或者自己创业,这本身没错,但对这些实体经济来说,就是人才流失。

人口外流的困局:血脉在稀释

说起东北,绕不开的就是人口问题。年轻人走了,留下的多是老人,这景象在很多东北小城市都看得到。我去黑龙江一个县城,那里的中心小学,曾经挤满了孩子,现在招生都困难。学校门口冷冷清清的,跟以前完全是两个样子。人口少了,消费自然就少了,需求少了,企业自然也就没了发展的动力。这就像一个身体,如果重要的器官都在萎缩,怎么能指望它强壮起来?

当然,有些人说,不是还有人才引进政策吗?确实有,但吸引力有多大,是个大问题。一个人离开家乡,不仅仅是工作问题,还有情感、家庭、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。一个城市如果除了几个大型企业,没有足够的配套,没有足够的生活便利性,没有那种“能扎根”的氛围,光靠政策,很难留住人,更别说吸引人才了。我亲眼见过一些地方,花大价钱建了人才公寓,搞了各种补贴,但来了之后发现,想找个和自己专业匹配的工作很难,或者周边的商业配套、文化娱乐设施太缺乏,没过多久又走了。

产业结构的“破”与“立”

很多讨论都集中在“立”什么新产业,比如大数据、生物医药、高端装备制造。这些方向无疑是正确的,也是东北必须走的。但“破”得不够彻底,也很难“立”起来。过去那些包袱,比如僵化的国企管理模式、一些地方政府的“父爱式”服务,如果不打破,新的东西很难长出来。

有时候,我们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特别积极,出台各种扶持政策,但效果往往差强人意。问题可能在于,政策制定者对产业的理解不够深入,或者说,对市场规律把握得不够准。比如,支持一个新兴产业,不是简单地给钱给地,而是要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。这个生态系统包括人才、技术、资本、市场需求,以及最重要的——一个公平、高效、透明的营商环境。

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项目,扶持当地一个有潜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。这家企业的产品质量很好,但营销和渠道不行。我们给他们对接了销售平台,也提供了市场推广的建议。但后来发现,很多地方的农业合作社,或者说农民,还是习惯于传统的销售模式,对新的营销方式接受度不高。这说明,产业升级,不仅仅是技术上的,更是观念上的、思维上的。

寻找新的增长点:从“大”到“精”

我觉得,振兴东北,不能光盯着过去的“大”,而要挖掘“精”和“特”。东北的农业,比如优质的稻米、玉米、大豆,这是它的根基,也是优势。怎么样把这些农产品做精,做成品牌,做出附加值?这需要科技投入,也需要市场运作。

我听说过一家企业,他们在吉林,把当地的优质大豆,通过精深加工,做成了高品质的植物蛋白产品,还出口到了国外。他们没有追求规模上的“大”,而是把精力放在了产品品质和市场细分上。这种“小而美”,在东北的土地上,同样能长成参天大树。

还有,旅游业。东北的冰雪资源、自然风光,都是无可替代的。但过去很多地方的旅游,停留在“景点+住宿”的模式,缺乏体验感和深度。怎么把冰雪文化、民俗文化、红色旅游结合起来,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?这需要力,也需要创新。我认识一些做旅游的同行,他们正在探索“旅游+康养”、“旅游+文化”的模式,把东北的冬天,从单纯的冷,变成了一种宜居、宜游的生活方式。

给点时间和耐心:基础在重建

说了这么多,其实最想强调的是,振兴东北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也不能急功近利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战略定力,也需要脚踏实地。过去的包袱需要卸,但也不能一味否定。很多老牌国企,虽然有历史遗留问题,但其技术积累、产业工人队伍,仍然是宝贵的财富,关键在于怎么去激活他们。

我个人觉得,政府的角色,更多的是做一个“服务者”和“规则制定者”,而不是“包办者”。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,支持创新创业,解决营商环境中的痛点,让市场这只手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。而对于企业来说,则要敢于变革,敢于创新,勇于承担风险。

振兴东北,对我们这些在行业里摸爬滚打的人来说,看着它慢慢走出困境,重新焕发生机,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说的。这就像看着一个曾经熟悉的老朋友,经历风雨后,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光彩。路还长,但希望总在前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