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什么是产经?”这个问题,说实话,有时候我自己在脑子里过一遍,都会觉得有点模棱两可。不是说没法解释,而是它太宽泛,太杂糅了。很多人一听“产经”,就觉得是那些大公司、大集团里,专门负责生产、运营、供应链那些事儿的部门,没错,但又不全是。更多时候,它是一种思维方式,一种对“东西怎么从无到有,又怎么有效率地到达消费者手里”的深度思考和实践。最近正好又碰上几个新人问,索性就随手写写,把自己这几年摸爬滚打的一些体会,尽可能真实地捋一下。
在我看来,什么是产经,核心就是围绕“产品生命周期”和“产业竞争力”这两个大块头展开的。产品生命周期,听起来有点学院派,但其实就是从一个想法,到设计、研发、生产、销售,再到后期的维护、迭代,甚至最终的淘汰,这整个链条。而产业竞争力,则是把这个链条放在整个行业大环境里看,我们怎么做出自己的特色,怎么比别人做得更好,成本更低,或者质量更高。这两个东西是互相强化的。一个好的产品,能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;而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,也能为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提供更好的土壤。
举个例子,咱们小时候玩过的四驱车,那时候大家都在比谁的车快,谁的零件质量好。这就是最原始的“产经”在起作用。后来呢,大家开始比谁的设计更酷,谁的车壳更轻,甚至谁的车还能加装灯光、声效。这就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延伸,也是竞争力的一种体现。再往后,可能就涉及到生产工艺的改进,怎么降低成本,让更多人买得起,或者怎么用更环保的材料。这些,都是产经范畴内的东西。
所以,当你听到“产经”这个词,别光想着那几个大字眼。它更像是一种“全局观”,一种“能不能把事情做成的系统性思维”。从最早期的市场调研,到供应商的选择,再到工厂的排产,质检的流程,物流的效率,最后的售后服务,甚至包括怎么回收处理那些淘汰下来的产品,这些细枝末节,都在产经的考量范围内。
要说实际操作,那里面学问就大了去了。刚入行的时候,我总觉得,把产品设计好,找个靠谱的工厂生产出来就行了。结果呢?交付的时候总是出各种问题。要么供应商的物料到了,但我们的生产线还没调试好;要么生产出来了,但包装出了问题,导致运输过程中损坏;最要命的是,有时候明明生产出来了,质量也达标,但因为成本控制没做好,导致最终卖价太高,市场根本不接受。那时候真的觉得,这行太难了,一个环节出错,可能就前功尽弃。
最让人头疼的一种情况是,客户需求一直在变,市场风向也像川剧变脸一样。可能前一个月还在拼命生产A产品,满足市场对A的需求,结果一个月后,大家突然都开始追捧B产品了,我们的生产线还在源源不断地产A,那叫一个愁啊。这时候,就得考验你的“产经”能力了。你得能预测,能快速反应,能灵活调整生产计划,甚至在必要的时候,敢于“壮士断腕”,把那些已经投入了成本但前景不明朗的产品线砍掉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为一个新兴的智能家居产品做配套的控制器。设计得很漂亮,功能也很强大。但在生产初期,我们就发现供应商提供的某个关键芯片,批次间的稳定性非常差。我们尝试了换供应商,但新供应商的供货周期太长,而且价格也高。最后,我们不得不花很大力气去优化我们自己的生产和测试流程,增加了额外的检测工序,牺牲了一些生产效率,才勉强保证了出货质量。这其中耗费的时间、人力和资源,真是难以想象。事后复盘,才意识到,在选择核心零部件时,更应该考虑供应商的稳定性和长期的合作潜力,而不是仅仅看眼前的价格和承诺。
成本和效率,这绝对是“产经”领域永恒的议题,而且往往是相互制约的。你想提高效率,可能就需要更先进的自动化设备,但这会增加初期投资成本;你想降低单位产品的物料成本,可能就要去跟供应商砍价,但过度砍价又可能导致供应商偷工减料,影响产品质量,最终反而增加了返修成本和品牌损失。
所以,很多时候,什么是产经,就是在这种博弈中找到那个“甜蜜点”。不是一味地追求最低价,也不是不计成本地追求最高效率。而是要看得更长远,考虑到整个价值链的协同效应。比如,有时候稍微多花点钱,采购质量更好的原材料,可以大幅减少后续的生产损耗和质检成本,从整体上看,反而更省钱。或者,投入一部分资源去优化生产线的布局,提高自动化程度,看似增加了成本,但长远来看,能显著提升产能和降低人工成本。
我见过一些优秀的公司,他们会在供应链管理上投入巨大的精力。不是简单地压榨供应商,而是跟供应商建立一种更像是“合作伙伴”的关系。一起研发新材料,一起改进生产工艺,甚至一起分担风险。这种合作模式,虽然短期内可能看起来成本更高,但长远来看,能够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稳定,缩短交货周期,并且在出现问题时,双方都能更积极地去解决,而不是相互推诿。这种“共享利益,共担风险”的模式,才是真正成熟的产经思维。
现在市场变化太快,很多产品,尤其是消费电子类,简直就是“日新月异”。这就带来了一个挑战:如何在快速迭代和标准化生产之间找到平衡。一方面,你得跟得上市场节奏,不断推出新功能,改进用户体验;另一方面,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又是降低成本、保证稳定性的基础。
有时候,我们在设计一款新产品的时候,就会预留一些“升级接口”或者“模块化设计”的空间。这样,当市场对某个功能有新的需求时,我们不必推翻整个产品重新设计,只需要更换或升级其中某个模块,就能快速响应。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快速迭代的问题,同时也保持了生产流程的相对稳定。
但这种做法并非万能。有些产品的迭代,可能涉及到核心技术的突破,这时候就不是简单替换模块能解决的了。这时候,就需要强大的研发能力和灵活的生产组织能力。比如,某款芯片的制程工艺有了重大进展,可能就需要重新设计整个产品电路板,甚至调整生产线上的关键设备。这对于“产经”的要求就非常高了,需要对技术趋势有敏锐的洞察,并且能够快速将技术转化为可量产的产品。
我个人觉得,什么是产经,也包含了一种“预见性”的培养。不光是看到现在发生了什么,更要能预判未来可能发生什么。这样,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规划上,才能做到“有备无患”,而不是“被动应对”。
我注意到一个趋势,很多成功的企业,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仅“卖一个产品”了。他们更倾向于提供围绕产品的一整套服务,甚至将服务本身作为一种核心竞争力。比如,早期的汽车,你买的就是一个代步工具。现在呢?你买的可能是一个包含了智能互联、自动驾驶辅助、远程诊断、OTA升级等一系列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。
从“产经”的角度来看,这种转变意味着,我们需要将关注点从纯粹的“生产制造”扩展到“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”。这其中涉及到更多的数据分析、用户行为研究,以及如何通过持续的服务来维护客户关系,创造长期价值。这时候,什么是产经,就不仅仅是关于“东西怎么生产出来”,更是关于“如何让客户持续地从我们的产品或服务中获益,并且愿意为这份获益付费”。
这对于传统的制造企业来说,挑战不小。意味着需要建立新的能力,比如软件开发、数据分析、客户服务体系等等。而且,如何将这些非制造层面的能力,与原有的生产制造环节有效整合,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,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。这要求我们的“产经”能力,必须是跨界、融合的,不能再局限于单一的领域。
总而言之,什么是产经,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定义,而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。在我看来,它代表着一种不断追求卓越、优化流程、提升效率、创造价值的系统性思维和实践能力。在这个过程中,会有挫折,会有失败,但每一次的尝试和反思,都会让我们对“如何把事情做好”这件事,有更深一层的理解。
上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