煤炭还能走多久?一个局内人的随想

理财资讯 (5) 8小时前

煤炭还能走多久?一个局内人的随想_https://www.fsyjjx.cn_理财资讯_第1张

“煤炭还能走多久?”这个问题,现在听到的频率越来越高,尤其是在一些行业会议上,或者跟一些搞政策的朋友聊天的时候。很多人觉得,这东西不是早该被淘汰了吗?新能源、电动车,听起来就那么“未来”。但说实话,我干这行这么多年,看到的、经历过的,没那么简单。

“新能源”之下,依然是煤炭的影子

我这么说,不是给煤炭唱赞歌,而是基于我们最实际的生产和生活。你想啊,我们现在新能源发展得火热,风电、光伏,装机容量每年都在往上翻。这很好,谁不希望环境好点,空气清新点?我老家那边,以前冬天雾霾挺严重的,现在确实好不少。但是,你有没有想过,那些风机,那些光伏板,它们是怎么造出来的?钢材,水泥,还有很多电子元件,它们的生产过程,很多时候,能源的底子还是靠煤炭。就算电网接入了大量新能源,但要保证电网稳定,尤其是在新能源出力不稳定的情况下,比如没风或者晚上没太阳,就需要有更灵活的调节能力。火电,尤其是煤电,在目前的调峰能力上,还是有它的作用的。我见过一些新建的风电场,配套的调峰电源,好多时候还是燃煤机组,只不过是效率更高、排放更低的那种。

还有,我们现在大力发展电动汽车,这是趋势,没错。一辆电动车,它的电池怎么生产?里面的锂、钴、镍这些金属,精炼、提纯,这些过程都是耗能大户。而且,充电桩和整个电网的负荷,都需要大规模的电力供给。你以为这些电都是天上掉下来的?在很多地区,尤其是在我们国内,电力结构里,煤电仍然扮演着“压舱石”的角色。我亲眼见过一些地方,因为新能源发电量波动大,电网不得不临时启停一些煤电机组来维持供需平衡。这可不是什么“落后产能”,而是实际的电力系统运行需求。

你看,从上游的原材料生产,到下游的终端消费,煤炭的影子,它并没有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容易被完全剥离。当然,我知道“去碳化”是大方向,也没人反对。但是,这个过程,需要一个现实的、可行的替代方案,而不是一蹴而就的“一刀切”。

“转型”的挑战:不仅仅是设备升级

提到煤炭的未来,很多人就会说“转型”。这个词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最直接的“转型”,就是淘汰落后产能,发展更清洁、更高效的煤电技术,比如超低排放煤电。这我们也在做,而且力度很大。我以前的项目,就涉及到老旧煤电厂的超低排放改造,烟囱出来的烟,肉眼几乎看不出来。这是技术层面的进步,成本也高,但为了达标,没办法。可这仅仅是“改造”,算不上真正的“转型”。

真正的“转型”,应该是从能源的“提供者”变成能源的“服务者”,或者转向其他能源领域。但这谈何容易?一个大型煤炭集团,它有几万、几十万员工,有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,都围绕着煤炭。让你突然去搞氢能、搞储能、搞分布式能源,这完全是两个概念。我认识一些煤炭企业的老总,他们也想转型,也投了不少钱去尝试光伏、风电,甚至氢能。但遇到的问题很多。比如,新能源项目建设周期长,收益回报不确定性大,跟传统煤电的稳定现金流完全是两回事。而且,很多传统煤炭行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,并不完全适用于新能源领域。

我见过一个例子,一个煤炭公司,想发展煤制烯烃,这算是一个煤炭深度加工的转型方向。初期投资巨大,技术难度也高。在建设过程中,就遇到了很多审批、环保、市场变化等等问题。最终项目投产了,但市场价格一波动,利润空间就被压缩得很厉害。这时候,你会发现,煤炭本身,哪怕是经过深加工,也仍然受到大宗商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影响。这种不确定性,对一个习惯了稳定现金流的煤炭企业来说,是很要命的。

“煤炭的价值”:还在哪里?

那煤炭就真的没价值了吗?我觉得也不是。你看,虽然大家都在提倡“去煤化”,但很多重要的工业领域,煤炭目前还是很难被完全替代的。比如钢铁行业,焦煤是炼焦煤,是生产钢铁不可或缺的原料,光靠电弧炉,或者其他什么方式,短期内很难完全取代。水泥行业,在窑炉的加热过程中,煤炭也仍然是重要的燃料。还有一些化工产品,煤化工,比如煤制甲醇、煤制合成气,虽然环保压力很大,但依然在一些地区发挥着作用,特别是在一些煤炭资源富集但其他资源匮乏的地区。

我前几年去过一个内蒙古的煤化工项目,当时还在建设。负责人在给我介绍的时候,就反复强调,当地煤炭资源非常丰富,但缺乏水资源和天然气。在这种情况下,煤化工就成了他们发展工业的一个重要选项。当然,我也看到了项目周围的生态保护措施,比如水循环利用,尾气处理等等,都非常严格。但从战略角度讲,这种“以煤为基”的产业布局,在特定区域仍然是有其合理性的。

而且,即使是电力的“脱煤”,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我们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就把所有的煤电机组都关掉。在新能源大规模普及,并且储能技术、电网调控能力都达到一定水平之前,煤电仍然是保障电力供应稳定性的重要手段。尤其是在一些极端天气下,或者突发事件发生时,煤电的“兜底”作用,仍然不容忽视。我们不能因为追求“零碳”,就忽视了能源安全的现实需求。

“未来”的路径:一种审慎的乐观

所以,回到“煤炭还能走多久”这个问题,我的看法是,它不会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,突然之间就消失。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,它仍然会在我们的能源结构中扮演一定的角色,只不过这个角色会越来越“精细化”、“专业化”。

首先,是“绿色煤电”的发展。提高效率,降低排放,成为调峰主力。这部分煤电,不是“落后产能”,而是“服务性产能”,它的存在是为了支撑新能源的快速发展。我理解中的“转型”,很大一部分就是要把这些效率低、污染大的煤电机组逐步淘汰,把剩下的煤电,运行得更“聪明”、更“干净”。

其次,是煤炭作为“原料”的价值。在一些特定的工业领域,比如钢铁、化工,只要没有更经济、更环保的替代方案,煤炭作为原料的地位,就依然存在。当然,这部分也需要不断的技术进步,比如研发更清洁的煤化工技术,或者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。
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“人”。煤炭行业有大量从业人员,他们的技能和经验,不能白白浪费。转型过程中,如何为这些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,让他们能够适应新的能源发展方向,这是非常关键的。这涉及到职业培训、技能再教育,甚至产业转移的扶持。我见过一些煤矿企业,他们在关闭矿井的同时,积极发展地热能、或者利用矿井进行数据中心建设,给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。这种“平稳过渡”的思路,我觉得是比较务实的。

所以,我不会说煤炭“还能走多久”,更不会给出一个确切的年限。因为这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度,取决于政策导向的力度,更取决于社会对能源转型的接受程度和承受能力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那个粗放、高耗能、高污染的煤炭时代,确实离我们越来越远了。未来的煤炭,会更加“沉默”,但可能也更加“有价值”。只是,挖掘这些价值,需要更深的智慧和更长的耐心。

下一篇

已是最新文章